【“一帶一路”十周年】江西日報:情跨山海 水潤非洲 —— 一線探訪江西建設的非洲水利項目

 二維碼 122
發表時間:2023-10-19 21:50

來源:江西日報   2023年10月19日   作者:江西日報特派全媒體首席記者 鄭榮林

題記

水,既是生存之本,也是文明之源。

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非洲,赤道橫穿而過,無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別。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江西企業建設的一個個水利項目,滋潤著生命,成為這塊土地擺脫貧困和加速發展的希望。

“民生水”:一口“幸福井”潤澤新生活

9月7日傍晚,踏著夕陽的余暉,村民米切羅提著水桶走到村口的取水點。隨著壓水手柄不斷壓下,清澈的井水嘩嘩地流進水桶,水聲清脆悅耳。

距離首都盧薩卡約50公里的姆巴瑪帊姆村,是贊比亞中央省奇桑巴區的第二大村莊,有4000余人生活在這里。

缺水,曾是姆巴瑪帊姆村人祖祖輩輩揮之不去的夢魘,也是鐫刻在這塊土地上的深刻記憶。

“每天至少步行兩趟去3公里外的小河取水,往返一趟需要一個多小時,給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米切羅告訴記者,旱季時,他們甚至要和野生動物共用一處水源,由此極易導致腹瀉,患上血吸蟲病等疾病。

▲贊比亞中央省奇桑巴區姆巴瑪帊姆村村民正在使用中國援建的水井取水。

“有了這口‘中國井’后,再也不用擔心喝水的問題了。”米切羅說,水井徹底改變了姆巴瑪帊姆村人的生活。

盡管贊比亞國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但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缺少水利基礎設施,不少村莊都沒有穩定的飲用水源。

2014年,中贊兩國政府達成協議,由中國援建贊比亞中央省和盧阿普拉省920口水井,幫助當地居民獲得干凈、安全、便捷的飲用水,其中在姆巴瑪帊姆村布局了3口井。

這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落在了在非洲有豐富打井經驗的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國際)肩上。

“從事援外項目建設,代表的是國家形象。”工程項目部經理林小兵說,項目部每個人心里都清楚,援建的每一口井都要建成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優質工程。

而在非洲工作多年的林小兵,深知在這里打一口井有多難,“非洲地區地質條件復雜,要在深度少則五六十米、多則上百米的地下取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塌孔、漏漿等情況經常出現。”

林小兵說,由于技術原因,當地人只能打10米至20米深的水井,而這個深度的水很難符合安全衛生飲用水的標準,往往會導致疾病肆虐。

“所以我們打井隊進村時,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在村口等候,載歌載舞歡迎我們。大家一擁而上幫忙搬運設備,還給我們送來了平時舍不得吃的食物。”林小兵至今仍清楚記得,2017年7月打井隊**次來到姆巴瑪帊姆村時的場景。

探水、鉆井、安裝設備……在打井隊一個多星期的艱苦努力下,清澈的井水從地下約60米處噴涌而出,水碗、水罐、水盆、水桶……全村人拿著各種各樣的盛水器皿,紛紛擁向水井旁,爭相品嘗這清甜的井水。這一幕,讓林小兵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援建人員的自豪感。

2017年年底,江西國際承建的援贊比亞920口水井項目全面竣工,直接惠及當地30余萬人。在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發布的2016年至2018年援外成套項目優良工程及實施企業通報表揚名單中,江西國際援贊比亞中國井項目獲評對外援助成套項目優良工程(最高等級)。

夜幕降臨,姆巴瑪帊姆村的村民們給水井系上了絲帶,然后圍著水井載歌載舞。

“這不是慶祝傳統節日,而是表達我們對中國政府的感激之情、對打井隊員的感謝之意。”米切羅對記者說。

一口口“中國井”,不僅為當地民眾帶來了甘露,更是中贊兩國民心相通的例證。

“發展水”:澆灌城市成長

一座城市的孕育、成長、興盛,離不開水的澆灌與滋潤。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是東非地區**的城市,有“東非小巴黎”的美譽。然而,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城市不斷“長大”,內羅畢長期存在的城市供水矛盾也愈加突出。

“供水工程是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肯尼亞阿西水務發展局高級工程師丹尼·奇艾說,隨著內羅畢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必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市民衛生、安全、便利用水的需求。

距離中心城區約15公里,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所在的城市東南部地區,是內羅畢的城市重點拓展區。近10年間,該區域居住人口激增,但一直沒有完善的供水管網設施。

“我們一直期盼能在家里用上自來水。”生活在該區域恩布卡西鎮的居民琳蒂婭·恩永薩說,由于供水管網的問題,她每天需要步行到1公里外的居民區去取水。

▲基本完工的博茨瓦納哈博羅內供水項目二標段。

▲由江西國際建設的博茨瓦納哈博羅內供水項目二標段。


今年5月,肯尼亞阿西水務發展局正式啟動內羅畢東部供水項目招標,建設內容包括240公里城市供水管道、47公里城市污水管道,以及其他附屬工程。憑借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施工方案和良好的企業信譽,江西省地質建設投資集團下屬的江西中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中煤)肯尼亞公司成功中標。

“公司扎根肯尼亞市場14年,已經在當地積累了良好的口碑。”江西中煤肯尼亞公司負責人潘楠說,截至目前,公司已在肯尼亞先后承建了30余個供水、市政、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得到了業主和當地人的肯定和贊譽。今年8月,江西中煤成功中標內羅畢姆瓦拉大型供水項目。

▲江西中煤肯尼亞公司丹多拉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在距離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不遠處,一個大型施工營地拔地而起。“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監理單位,都對我們全力以赴趕進度的作風表示敬佩。”工程項目部經理楊美云指著新建的營房和各類工程設備說,目前項目營地建設已經完成,設備、材料、物資正在陸續進場,即將進入施工階段,項目計劃在2025年建成通水。屆時,內羅畢城市東南部地區約110萬人口長期飽受缺水之苦的問題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工期緊、難度大、任務重,我們已經做好了打硬仗的思想準備。”楊美云說,內羅畢地質情況復雜,施工場地受限、點多面廣,管線需要數十次在地下穿路、穿河,對承包商施工現場組織能力、技術、設備的要求非常高。目前正在計劃從國內引進非開挖定向鉆等先進設備,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而在非洲南部國家博茨瓦納共和國,江西國際的項目經理吳磊則與當地居民一起,共享一個大型供水項目通水帶來的喜悅——9月15日,哈博羅內供水項目第二標段項目進入通水測試階段,為正式供水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鉆石王國”美譽的博茨瓦納,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70%國土被沙漠覆蓋。該國貨幣名為“普拉”,在當地語中是“雨水”的意思,足見博茨瓦納人對于水的渴望。

博茨瓦納北部地區,非洲南部第四長河奧卡萬戈河穿流而過,水資源豐富。而包括首都哈博羅內在內的南部區域,則常年飽受缺水困擾。

2020年7月,江西國際中標博茨瓦納“北水南調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哈博羅內供水項目第二標段項目。吳磊說,該項目包括從哈博羅內北部水廠、南部水廠分別新建一條通往機場新開發區和未來新城區濱河新城的供水管線,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線路總長約41公里。

2022年11月,克服施工巖石地層多、爆破量大、穿山過河等一系列困難,哈博羅內供水項目第二標段成為全線率先按期完成建設任務的標段。

從哈博羅內中心城區出發,向南驅車約5公里,即可看見山頂上佇立著兩個巨大的鍍鋅水箱。“蓄水容量達4000立方米,可滿足約20萬人口的用水需求。”吳磊說,該項目預計今年10月底全線通水,哈博羅內新城區擴展計劃將得到充足水源保障。

非洲大地,“江西工匠”讓一座座城市因水而繁榮。

“生態水”:讓母親河展新顏

水是生態之基,維系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事關人民的幸福感。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因穿城而過的內羅畢河而得名。內羅畢河在城東匯入阿西河,最終注入印度洋。

驅車從內羅畢中心城區向東約20公里,就能到達內羅畢**的污水處理廠——丹多拉污水處理廠。

污水處理廠被稱為城市的“腎臟”,是保障城市水生態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年久失修的丹多拉污水處理廠,難以承擔這一重任。

“坦率地說,我們的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設備已經不堪重負。”污水處理廠負責人漢斯指著進水口無奈地說,丹多拉污水處理廠早在1975年就開始運營,盡管后期經過擴建改造,但是設備老化、損壞嚴重,而目前內羅畢城區約80%已收集的生活污水都會進入這個污水處理廠,遠遠超出了其處理能力。

于是,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未經達標處理,就直接流入內羅畢河。加之沿線工廠污水直排,內羅畢河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道“傷疤”。

所幸,肯尼亞政府啟動了內羅畢河治理工程,而改擴建丹多拉污水處理廠,是改善內羅畢河水質的重要內容。

肯尼亞阿西水務發展局高級工程師塞繆爾·奧迪安博說,丹多拉污水處理廠完成改擴建后,將極大改善周邊的空氣質量、水質量,有效保護周邊居民的健康,并為改善包括內羅畢河在內的水環境發揮重要作用。

“江西中煤是承包阿西水務發展局項目最多的承包商,也是我們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對于承建丹多拉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的江西中煤,塞繆爾·奧迪安博給予了高度肯定,“這是一家有豐富施工經驗的優質建筑公司,有能力開展任何大規模且有難度的項目,以往的建設項目都能按照合同和業主方的要求按時保質完工。”

9月12日,記者在項目施工現場看到,100多名當地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土建施工及厭氧池清淤等工作。“明年8月建成投運后,這里將成為東非地區規模**的污水處理廠。”項目經理夏寅告訴記者,改擴建后,該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將由目前的18萬立方米提升至36萬立方米。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積極引進成熟的中國設計方案、技術和設備。”夏寅說,機電設備的選型與批復是項目建設的關鍵,直接關系污水處理效果、建設與運營成本。

在項目籌備時,夏寅帶領技術團隊與業主方多番磋商,將進水格柵、除沙機、螺旋壓榨機、砂水分離器等污水預處理設備,改用價格更低、功效可靠、維護方便的中國產品,帶動“中國制造”加快走進非洲。

水潤非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一批又一批江西建設者,帶著“中國技術”“中國制造”,為這塊土地送去甘霖。

▲航拍肯尼亞丹多拉污水處理項目。攝影︱江西日報特派全媒體記者 吳文兵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龍楚良攝)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服務熱線
公司概況                新聞中心                黨群工作                聯系我們
0797-8361068